臺北戲棚簡介

【臺北戲棚】一個令您大開眼界之文化櫥窗、在臺灣永續經營正規的中華傳統表演藝術。

座落於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楓香林蔭旁的【臺北戲棚】,自開館起已成為在臺灣表演中華傳統藝術的首善之區。

這個令國人及國際友人親炙在臺灣特有的中華表演藝術風貌,每週三、五、六晚間粉墨登場,已成為觀光旅遊的固定熱門行程,達成了「文化外交」的使命。

臺北戲棚沿革

有如臺灣近代的傳統表演藝術展演之縮影,
有日本人、美國人、中國人、和臺灣的望族辜家。
走入戲棚,就是來分享臺灣史上一段浴火重生的傳奇。

緣起

1915年,臺灣仕紳辜顯榮從日本人手中,買下了大稻埕的【淡水會館】。整修改建後,易名為【臺灣新舞台】。輪番請來上海、福建、山東、天津、及臺灣的戲班演出,是當時全臺藝文展演極盛之處。

浴火

不幸的是,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慘遭波及,臺灣新舞台夷為瓦礫。辜顯榮因病辭世,一切歸於沉寂……

再生

1989年,辜顯榮之子─時任台灣水泥公司董事長的辜振甫─成立辜公亮文教基金會,推廣京劇,禮聘京劇大師李寶春合作,於1997年成立台北新劇團,該團如今已成備受兩岸與國際肯定的京劇表演團體。

鳳凰

1997年,【新舞台】重現於臺北市摩登新穎的東區,使得懷抱文化夢想的臺灣望族辜家終能步步築夢成真,也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先趨。

又見鳳凰

2002年,辜公亮文教基金會在【台泥大樓】士敏廳,設立【臺北戲棚】,聘請台北新劇團及國內優秀傳統藝術團隊輪流駐地演出,延續辜氏慎終追遠之傳家精神,協助在地文化多元新生。

【臺北戲棚】
提昇精神層次的文化
以締造絕佳的觀光產業

與一般劇場表演最大的不同,是【臺北戲棚】的表演者們總是於演出前後及中場休息時走出鏡框式的舞臺,在劇場外和觀眾們做表演性或非表演性的互動,包括化妝觀賞區和攝影區等。

為了降低語言上的隔閡,凡涉及言語的演出皆以中、日、英、韓四語的字幕翻譯,而現場精通中、日、英、韓四語的工作人員也能親切地協助觀眾的需求。

要想在臺北市
享受一個兼具國際性與地方色彩的浪漫之夜,請偕伴前來【臺北戲棚】